前幾天,馬來西亞中學高中考試文憑(SPM)成績放榜了。先是印裔同事向我訴說她很是為他外甥女緊張,心情七上八下,還沒到放榜時間她就已經打了不少通電話去關心外甥女。午餐時間后,閒了下來就上了面子書看看,就看見好多朋友分享了一些勸說不要太在意SPM成績的帖子。是的,我同意全優真的不代表什麼,雖然說SPM是中學的一個句號,但是它畢竟只是踏入社會或者步入專業學習的一個開始罷了。但是,對於那些考獲全優的學生們,我依然默默恭賀他們,並且希望在未來里這全優的成績千千萬萬不要導致他們太過自負。
廣多帖子的分享當中,只有兩個真真正正地引起了我的注意。第一個,好像是一個中學華文教師分享的。成績發佈后,這老師的學生們把自己的成績告訴了老師:全部科目都上優,只有中文這科,拿了下優。老師以為學生後悔當初選擇考中文,不然成績單上將會是全上優,那將會是多麼漂亮。就當老師如此詢問學生時,學生很感恩地回答,不是的,他來,並不是他不滿意自己的成績。對於自己的成績,他是滿足的。他當時在意的,只是老師是否失望。當然,這下老師感到很欣慰,不但欣慰有個如此在乎自己的學生,也欣慰這學子當初勇於考那總所皆知難以獲優的中文的決心,更為他的成績引以為榮。
第二個,是我學院時期認識的一位朋友撥空寫的一篇關於SPM是否決定考中文科的文章。他說他尊重那些擔心中文拿B會讓其他的A變得不完美而選擇放棄考中文的學生。他也體諒那些從小不諳中文外黃內白的華人。但是他始終認為,將來如果真的有孩子了,讓孩子自少會寫自己的中文姓名、會說我們祖先的語言是個必要。這兩個帖子,深得我意。
中文,在馬來西亞我們叫它為華文。從幼稚園開始,我就接觸了正統華文教育。老師以華語和我們溝通。小學時期,每一天都有至少兩節華文課,有些天就三節。國民型小學的華文老師特為嚴格,聽寫錯一個打一鞭。不只是字的形體要正確,連部首的上下左右位置都不可馬虎,就比如說“曉”這個字,就讓我挨了不少鞭,不是把“日”寫得太上,就是把它寫得太下。
過後,進入了中學。雖然說不是國民型中學,但是全部在此就讀的華人學生都會說華語寫華文,而且當時最興奮的就是上華文課。當然,當時並不是對華文大有興趣,只是因為只要上華文節,就可以和別班的同學合班。就這樣,放牛般地讀到了中五,就要考SPM了。當時美燕老師只是帶過地問說:“大家都沒有想過不考華文吧?”全班沒人回答。也對,我想,我們當時真的不明白老師在說什麼,至少我是沒聽懂。直到上了大學,遇到了一些SPM沒考華文的同學,我才真真正正地明白過來。
“哦!!!原來我們是可以選擇不考華文的!”
原來原來原來,原來我們大可不必考華文。
但是,
怎麼我都不知道呢?
我沒有去探聽,是的,我承認是我孤陋寡聞。
但是怎麼沒去探聽呢?就呆呆地沒想過啊!
從小就說華語,寫的也是華文。接觸了十多整二十年,就直直地想要考華文啊。連【不如放棄華文考試】這句子都沒有想過。
不,正確來說,在此之前,我知道有這麼樣的句組:【不如放棄】 和 【華文考試】。
但是這兩個句組,在當時的腦海里就從來沒組在一起過。
華文,不是我不想割捨。
只是,它已成為我人生中的理所當然。
注: 在此非常感谢曾经教过中文的老师们。尤其是小学期间教了我五年华文课的郑淑莲老师, 还有中学教了我三年的刘美燕老师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
想听听你想说的 ^__^